石门台散记 之再识仪式感
十一前的一个周末,带儿子去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唱会。其间生发出一些关于「仪式感」的个人感悟,也可算是一种再认识。
小家伙很小开始就喜欢听Rap一类节奏感强的歌曲,在出去玩的路上总让我在车里放给他听。他最喜欢宝石GEM老舅的说唱,像《电梯战神》、《野狼Disco》甚至广告歌曲《嘀嘀专车》他都翻来覆去听了不下百遍。拥有这么一个小小歌迷的支持,老舅近来也迎来了飞升的运势,在北京五棵松开第一场个唱也算是职业生涯不小的里程碑。
既然偶像都到家门口了,我就打算着带小的去感受下现场的氛围。虽然票价还真是挺贵,但能有这样一种亲身体验的机会,总还是很值得的。
认知的差距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发展高度。所谓认知提升当然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但在起步阶段也可能就是俗话说的“有没有吃过见过”。拿艺术审美为例,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一起看他订阅的《大众电影》杂志、听书店里买来的一整套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磁带。虽然也只是懵懵懂懂看个听个热闹,但直到今天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些所看到听到的还是在记忆中保留着清晰而美好的印记,并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自我认可的一种认知优越感。比如,要给演员长相做个排名的话,我会好不犹豫地说出加里·格兰特、格里高利·派克、英格丽·鲍曼、格蕾丝·凯利、方舒、龚雪这些上世纪的老一代电影明星的名字,而近年来那些有些同质化的明星脸在我看来都远远达不到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审美标准。
有点跑题了😏,这个审美标准的讨论可以放在以后再说。
演出还是相当的精彩,歌手倾情的演唱、舞台炫目的灯效、震撼的音响以及满场观众的热情互动,整体上带来了很棒的形式感官体验。观看的过程中,小家伙时不时会冲着我点点头并竖个大拇指,看起来是很享受其中的,并对偶像的现场表现和老爸的友情赞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想,其中一些场景应该也会在他的脑海中留有长久的记忆,并在日后作为跟朋友们分享炫耀的谈资,这也就够值回票价了。对于“陪太子读书”的我来说,事先对演出并没有什么期待。不过没想到的是,自己除了也沉浸其中小嗨了一下之外,还意外地被上了一堂关于《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的生动教学课。
说到「仪式感」,我一向是有些漠视甚至抵触的,这种倾向应该是来自于自身的性格本体和家庭的教育影响。首先,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我毫无疑问是个I人,自我认知也是更关注于内在意义胜过外在形式。如果涉及与人交往,那就更加难于通过刻意为之地呈现出某种仪式感来进行情感链接或提供情绪价值。其次,家里人所奉行的也大多是“行胜于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只要心里有就行了…”这一类的价值观。有一个词很好地描述了仪式感在我心中的准确定位,就是“整景儿”😊,一个在博大精深东北语言体系中的纯贬义词。所以,从小到大我也很少去主动制造仪式感,甚至连被仪式都会本能地拒绝。
没想到,自己长期秉持的东西会被一场演唱会,其实更准确的说在开场不到30分钟,被转变了。转变的动因说来也很简单,它来自于突如其来的一种对歌手的好感。我对老舅的起初印象谈不上有多深刻,他的歌曲基本上也都是陪娃在车上听,反复了太多次甚至审美疲劳。孩子妈还算得上他的半个综艺粉,那些我也从来没看过一分钟。所以当这份好感在现场来的如此直接了当、理直气壮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措不及防,并不禁在欢呼的人浪中伴随着几乎引起心脏共振的“动次打次”节奏中思考起这个问题:好感究竟从何而来?!
是我一下子看出了他的内心为善吗?肯定不是!是他的现场演绎体现了多高的艺术水准和精神追求吗?也不是。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场那种热烈的氛围感再加上一点歌手真诚的态度呈现让我一下子就对他产生了好感。那么,这么一个刻意营造的氛围感或者说仪式感怎么会有如此的“魔力”?!可以让一个年过四十、左脑思维主导的慢热型选手也能瞬间化作小“迷弟”自然地跟着全场观众一起高喊“老舅!老舅!”,这实实在在地冲击到了我的传统认知。
由此而联想之前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场景,对「仪式感」究竟给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
首先想到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请客吃饭。
过去的我其实很不愿意参加各种饭局,同学朋友之间比较随意的喝喝酒聊聊天还好,那种目的较为明确的商务宴请我基本上是能躲就躲。不愿意参与,就更别提主动发起。我当然也知道请客吃饭是与客户沟通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操过程中总是会更倾向于将饭局定位在保证与客户坐在一起方便聊天的环境设定,而更关注于寻找技术或者理念层面的认同来帮助提升客户认可度。虽然对我来说这种方式也还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以今天来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仪式感」来加深与客户的情感联系,应该是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客户对于自己和企业的好感度、更快速地建立起紧密的链接,也就更有利于业务拓展目标的达成。
我的身边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销售朋友都很乐于并善用此道,比如“老Q”。我和老Q从最开始的甲乙方关系,到后来成为朋友,再到最近两年一起共事创业,可以说相识已久,彼此非常了解。他的销售工作一直做的都很好,其中尤其让我钦佩的是他个人在很长的职业生涯中所赢得的极高的客户认可度。我经常会用他的一个例子来向公司内部其他年轻销售解释何为好的客户关系。之前作为IT产品集成销售的老Q有一个长期的大客户是某高校的信息中心。很多年来,大到计算中心服务器集群、校园网络工程,小到打印机、投影仪,客户几乎都从他那里采购,后来以至于连沙发、床垫这些采购订单也都给了他。感觉上,客户如果不从他那买点什么都会很过意不去。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已经与这个客户建立了极好的客户关系,他个人在客户那里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有时甚至超过所售卖的产品本身。此外,还有一点体现他搞定客户能力的事情是我的亲身经历。很多年来,我给他介绍过好多我的朋友来帮助他的业务拓展。但实际上我大多都只是给了他一个联系方式或者简单地引荐一下,并没有太多地有意撮合甚至“为难”我的朋友在他那采购什么,因为这不太符合我的习惯。不过让我很是惊讶的是,这些我的朋友后来都几乎也成了他的很好的朋友和客户,甚至好到让我都多少都有些嫉妒。
他搞定人的能力着实让人佩服!
老Q用的就完全不是我那套技术理念沟通认可的方式手段,甚至在我看来他是几乎不懂技术和产品的,他主打的人设就是“主动热情、服务周到”,请客吃饭便是他非常乐于也善于使用的手段之一。其中很多的做法在当时的我看来都经常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在后来共事创业的时候还经常要为了他的销售费用超标而去财务部门“灭火”。比如,他每次请客户吃饭都一定要约车来接送客户,即便客户是一人单独赴约也往往是别克商务迎来送往,吃的喝的住的玩的更是几乎总是远超客户的正常接待规格。有一年我们公司在厦门开用户会,他不惜被其他同事投诉最后甚至要自己cover超标费用也把他新开拓的几个客户都安排进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海景房豪华套房,而且晚上又专车拉出去整了一顿特色海鲜大餐配金门高粱。但不得不说的是,那些当时他刻意为客户营造的仪式感确实在后来的销售过程中都展现出了不错的成效。甚至在老Q离开公司后,那些客户还一直跟着他继续有业务往来。
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总结一下就是:通过仪式感营造出的独特体验,不仅能让客户产生深刻的情感记忆,还能强化品牌的专业性、增加品牌附加价值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在无形中增加客户的忠诚度和推荐度。
在生活中,与工作中以结果导向为核心的状态不同,我们往往不会有那么强的目的性,加之家庭中琐碎的日常任务也消磨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便更加容易忽略了生活点滴中的仪式感营造。
仪式感不仅可以让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趣,打破单调的节奏,也能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纪念性。
而对我来说,仪式感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它不仅仅属于个人,也是家人或者朋友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定期聚会,外出旅行,节日祝福等等都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那些有仪式感的时刻会让人们感到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也会增加彼此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些认知确实是我在过去这么多年的生活中极度缺乏的。目前身处空窗期的我是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与家人共处的。本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带家人出去旅游或者做些其他平时没有大段时间可以做的事情。但实际上还是更习惯于自己关在屋里坐在电脑前捣鼓自己喜欢的东西。
希望随着关于「仪式感」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具体行动也能够有所改善。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的 “提出正确的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半”(A problem well put is half solved)。因为一场演出的小小感悟而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应该也算得上是较有诚意地提出问题了吧 😅
仪式感就像一把雕刻刀,雕琢着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瞬间,让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彩。仪式感还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仪式感帮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在面向未知的明天时,也能彼此温暖共同前行。
(完)